01
央行深圳中支要求银行自查房抵经营贷流动情况
4月20日,券商中国记者从多处消息人士处确认,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今日已向辖区各商业银行下发通知,紧急自查房抵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情况。该通知要求自查今年以来新发放的房抵经营贷(含借款人为企业或个人),包括贷前、贷中、贷后等情况。
根据该通知,人民银行深圳中支货币信贷处要求深圳市各商业银行针对今年以来新发放的房抵经营贷(含借款人为企业或个人)情况立即开展自查,自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截至2020年3月末你行房抵经营贷余额,2019年3月末余额,2019年12月末余额情况;
2、贷前准入情况。对借款人名下经营实体的真实性调查情况,借款人持有被抵押房产时间情况,企业成立时间情况;
3、贷款管理情况。重点梳理借款人(含企业或个人)自疫情发生(1月25日)以来新购房产(含住宅和商务公寓等)并以新购房产作抵押的贷款情况,以及计划申请财政贴息和预计实际贷款利率水平情况;
4、贷后管理情况。借款人贷后新增房产的监测情况;
5、自查发现的其他可疑情况或问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房抵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至少是这轮深圳楼市火爆的重要原因,相关部门首先要求各商业银行自查就是给个面子,不用搞得那么被动,也是一种威慑。
02
深圳“秒光盘”再现,疫情让泡沫更刚性?
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70个大中城市新房、二手房房价环比上涨数量均大幅增加。二手房房价上涨城市增加至32个,较2月增加18城,深圳时隔两年再次回到二手房价涨幅第一。
2020年3月以来,深圳房地产开发商全面复工,一口气推出10个新盘,分别是方直谷仓府、恒大城、乐府花园、中骏云景府、招商前海湾、万科星城、中海万锦玺岸华庭、颐岸都会中央、招商太子湾、盛迪嘉海湾里大厦。
疫情期间,被压制已久的购房需求,被激发。其中,招商太子湾·湾玺豪宅项目、万科星城等项目均疯抢,开盘之初便被“售罄”。
深圳中原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3月深圳新房住宅成交3152套,环比上升279.8%。成交面积为32.4万平方米,环比上升279.9%,成交套数和面积皆是2020年以来的新高。
据券商中国记者调查,这一波买房的主力,很多来自于一些企业主。有业内人士透露,近期深圳房价大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主全款买了房之后,可以用来做抵押低息贷款。而这一套利模式或与地方政府颁布的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项目实施办法”有关。
中泰证券(600918,诊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评论称,疫情期间,防控经济风险被放在首位,楼市的稳定,是地方政府、开发商、金融机构和房子业主的共同利益所在,因此,疫情让泡沫更刚性,但泡沫最终还是会破灭,这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03
LPR“降息”来了!房价会继续上涨吗?
4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了最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其中1年期LPR由4.05%下调至3.85%,下调幅度达到20BP;5年期以上LPR由4.75%下调至4.65%,下调幅度达到10BP。这是年内LPR第二次下降,降息幅度为去年8月LPR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符合市场预期。
来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网站截图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称,政治局会议再次重申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这次5年期以上LPR只下降了10个基点,体现了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未来更大的货币宽松力度将对国内消费、投资起到有效刺激作用,对冲海外疫情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为此,下一步包括MLF在内的政策利率体系还将趋势性下移。这也意味着短期内LPR报价还有下行空间,不排除二季度内再度下行的可能。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5年期以上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较高,非对称下降并是不向房地产市场放出放松信号。
04
政治局会议定调,再提房住不炒!
4月17日,中央会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次政治局会议,对房子的定位仍然是“坚持房住不炒”,这是今年几次重要的政治局会议少见的提及这一点。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这可能与宽货币宽信用环境下,房地产市场容易出现房价暴涨有关,比如最近深圳等地就出现了失业和房价暴涨的尴尬局面。
经历多年的房地产和土地驱动经济的发展模式,高房价已经从前期的财富效应促进消费的正面作用,逐渐变成了债务效应挤压消费的负面影响。如果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货币再次流入房地产市场,造成房价暴涨,那么不仅货币宽松“误入歧途”,造成资产价格泡沫,消费与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进一步下降,使提振消费稳经济的政策大打折扣。
因此,这一次即使面对着稳经济保就业的重大挑战,刺激房地产这一政策选项大概率也不会再全面铺开使用。因城施策、实行结构化的调控政策可能会是房地产市场调控下一步的选择。
转自:新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