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乍听起来比较宏大,其实很多人对它并不陌生,进城务工的人越聚越多,新的城镇就出现了。但人进城了,老家的宅基地、责任田,该是你的、还是你的。不少人把自己的承包地转包给别人耕种,但宅基地和上面的老宅,却慢慢撂了荒,成为很多人心里惦记、却想不出怎么使用的资产。
不仅如此,因为以往宅基地无法流转,农村但凡有建设,就难免向宅基地之外要增量,使得耕地红线也受到威胁。
在国家发改委最近召开的城乡要素高效配置交流座谈会上,与会者就讲述了他们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人、地有效联动的尝试。究竟,农民们进城,怎么能把宅基地变成可以“带走”的财产?他们走后,留在乡村的又是什么呢?
土地,无疑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所具备的最重要的要素。十年前,天津东丽区率先开始依照增减挂钩的原则,把农民的宅基地统一复耕,农民们则无偿搬进统一建设、土地利用更高效的小城镇新住宅。这样的方式,在后来多地的新农村建设中,也有类似借鉴。可是这样保住了耕地不假,但却还是没有解决农民将宅基地资产化的需求。
于是,一年之后的2007年,重庆的尝试,有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地票。
简单说,就是进城定居的农民如果自愿放弃宅基地的使用权,将其复耕,达到标准后就有了与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一样的效力,就和当年布票、粮票一样。
重庆明确规定,主城区和区县城新增的经营性用地,必须使用地票,也就是宅基地复耕多少,这些经营性用地才能增加多少。同时,也限定不得在城市规划建设范围之外使用地票,保证地票的落地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如此一来,农民们远在偏远乡村的每户0.7亩的宅基地,身价陡然升高。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副总裁王晓芹:从08年12月以来,截止到2016年5月上旬,累计举办了47场地票交易会,累计交易地票17.7万亩,累计交易额是353.4亿元,均价是每亩20万元左右,市场运行是平稳的,农民权益得到了很好的保障。那么已经有9.7万个转户进城的农村家庭,通过地票把它们的农村土地房屋财产变现,实现带着财产进城。
根据重庆市的规定,地票收益扣除复垦成本后,由农户与集体按85:15分成。根据估算,这就意味着每一户放弃宅基地使用权、进城定居的农户,都有了至少十万元左右的安家费。此外,这种方式使得宅基地资产性的凸显,还表现在了金融上。
王晓芹:对农村金融改革有牵动作用,通过地票的交易,提升了农房的估值,带动了金融下乡。到2015年底,我们累计办理了农房抵押贷款融资167亿元。
此外,王晓芹介绍,通过地票制度,还实现了占补平衡有余。
王晓芹:我们建立了市、区县、乡镇的工作体系,建立了复垦的技术标准。组织完成了20余万亩建设用地的复垦,截至到2015年底,我们累计使用地票11.75万亩,对应的新增耕地是10.8万亩,而建设实际占用的耕地是7.32万亩,实现了耕地的占补平衡有余。我们衔接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新的要求,我们还继续思考在探索。
地票制度探索到目前已经进行了九年,目前鄂州等地也借鉴了相关的改革经验。但农民财产权利实现的途径探索,并不只有这个已经引发越来越多关注的模式。在座谈会上,国开金融公司就提出,将推动农民、村集体以自身土地权益出资,与国开金融和社会资本合作,建立“市民农庄”。不但可以让农民无偿搬去统一建设的小镇,还可以吸引企业和市民下乡办公。
不管路径是否相同,多种多样的探索已经在全国多地展开,例如浙江乐青以农房抵押转让为突破口,河北衡水以新型农村社区、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的“三区同建”破题。与会专家表示,这些探索对顶层设计至关重要。